一个乡下读书人,爱读书,恋乡土……

【原创】眼呈三角、形如病虎:姚广孝小记

作者:史遇春

姚广孝,相城(今苏州有相城区)人。他原本是医家子弟,十四岁时,剃度为僧人,法名道衍,字斯道。

道衍还曾经敬事道士席应真,得席应真阴阳术数之学。

席应真,即席应珍(公元1301年~公元1381年),字心斋,道号子阳子,常熟人。少辞家学道,真籙丹法,无不洞晓。兼涉儒典,尤精于《易》。释典方术,皆能旁通。奉母至孝,至葬祭,痛哭如初。

曾经有一次,道衍游至嵩山寺,精通相熟的袁珙见到道衍之后,大为惊异。

袁珙(公元1335年~公元1410年),元末明初人,字廷玉,号柳庄居士,鄞(今浙江宁波)人,相术奇人。元末,举家十七人皆死于兵祸,游海外洛伽山时,遇异僧别古崖,授以相人术。其法以夜中燃两炬视人形状气色,而参以所生年月,百无一谬。著有《柳庄相法》,为今相术之重要工具书。

当时,袁珙曾说道:

“这是一位怎样奇异的僧人啊!眼呈三角,形如病虎,他的性情,必然嗜好杀伐,这是和刘秉忠一样的人物啊!”

刘秉忠(公元1216年~公元1274年),字仲晦,顺德邢台人。少时,隐居武安山,遂出家为僧。后居云中,跟从海云师应召北上,留侍潜邸(特指非太子身份继位的皇帝登基之前的住所),凡征伐谋议,均有参与。元世祖(忽必烈)至元初(公元1264年~公元1294年,共31年),翰林王鹗请改正其衣冠,诏从。遂拜太保,参领中书省事。至元十一年薨,年五十九。

道衍听袁珙这么说,大喜。

道衍常从高启等人游,他工诗,善书法。

高启(公元1336年~公元1374年),字季迪,号槎轩,长洲(今属苏州)人;元末,隐居吴淞青丘,自号青丘子;元末明初著名诗人、文学家。才华高逸,学问渊博,能文,尤精于诗。与刘基、宋濂并称“明初诗文三大家”;又与杨基、张羽、徐贲并称“吴中四杰”,时论比之为“初唐四杰(王勃、杨炯、卢照邻、骆宾王)”;又与王行等号“北郭十友”。明太祖洪武初,因荐举参修《元史》,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,受命教授诸王。擢户部右侍郎,力辞不受。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,获罪被诛,因曾为魏观作《郡治上梁文》,有“龙蟠虎踞”四字,被疑为歌颂张士诚,连坐腰斩。著有《高太史大全集》、《凫藻集》等。

明太祖洪武(公元1368年~公元1398年,共31年)时期,朱元璋将十位高僧分别赐给诸王。

道衍在十高僧之列,被朱元璋赐予燕王朱棣。

明太祖洪武三十一年(公元1398年),朱元璋死后,皇太孙朱允炆继位,是为建文帝。

建文帝亲政后,为强化权力,采取了一系列削藩(朱元璋有26子,几乎全都封王。这些叔王,对建文帝造成的压力,可想而知,削藩是必行之举)措施。针对燕王朱棣,建文帝在北平周围及城内部署兵力;又以防边为名,把朱棣的护卫精兵调出塞外戍守,准备削除燕王。

燕王朱棣在道衍等人的支持与协助下,于建文元年(公元1399年)起兵反抗,随后挥师南下,发动“靖难之役”。

双方交锋的结果:建文四年(1402年),朱棣攻下帝都应天(今江苏南京);建文帝生死未知、下落不明;朱棣即位,成为大明王朝的君主。

朱棣执政后,论定靖难功劳,道衍因为功绩卓著,被封为太子少师(明、清两代为正二品)。

虽贵为少师,但是,自始至终,道衍都不肯蓄发。

据说,朱棣曾赐予道衍两名宫人。道衍不能推辞,只能接收。一月多之后,道衍仍没有近宫人之身。后来,朱棣又把两位宫人召回皇宫。此后,朱棣也就不再强求道衍收纳女眷了。

道衍养了一只鸡,每天早上,只要鸡一叫,他就马上起身,朗朗然诵念经文。

因为治水的事情,道衍曾经回到故土吴地。

吴地有一高士,名叫王宾【初名国宾,字仲光,号光庵,吴郡(今江苏苏州)人,善画山水,医术受学于戴思恭。】,他是道衍的故交。

回乡后,道衍前去拜访王宾。王宾知道道衍前来,关起门来,不予接纳。

道衍第二次又去见王宾,王宾和第一次一样,还是闭门不纳。

道衍终不死心,第三次去见王宾。王宾才开门相见,他对着道衍说道:

“他怎么能做出这样的事情来呢?”(当是指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变。这种行为,一般情况下,是不被接收的。)

王宾无论如何都不愿意出仕。

在吴地时,有一天,道衍乘坐肩舆,经过阊门(苏州古城之西门,通往虎丘方向。),他看见酒旗上的字迹非常工整,就问:这是谁写的?

有人回答,在酒旗上写字的人,乃是一位少年。

道衍就将那少年召来相见。

看过那位少年之后,道衍对他说道:

“我观察你的相貌,以后应该可以显贵,你愿意做我的儿子吗?你家里还有什么人呢?”

那少年回答道:

“我家里还有老母亲和小妹妹,少师怜爱我,我愿意侍奉您!”

于是,那少年回家辞别了老母,来到了道衍身边。

道衍迎接那少年时,说道:

“可惜的是,你的年寿不会很大,将来官可以做到四品。”

回到京师之后,道衍带着那少年去见朱棣,说道:

“我这次出去,收了一个儿子。”

朱棣为那少年赐名,叫继。这就是道衍的养子姚继。之后,姚继就在文华殿陪侍东宫(太子)读书。

后来,道衍又因为朝廷的差使外出,因为归途之中染疾,抵达城门之后,道衍因病没有入城。

病中,道衍命令侍从做好帷幄,并说道:

“皇上将要来探视我!”

很快,御驾就到了。

朱棣见到道衍之后,对他慰劳备至,还赐予他一个金唾盂。朱棣问道衍:

“你有什么要说的吗?”

道衍把手放在额头上,说道:

“季潭在狱中已经很久了,但愿皇上能赦免他,放他出来。”

关于季潭,明人都穆《都公谭纂》有载:

“国初,宋学士景濂,精于释,释宗泐季潭精于儒,太祖每称之曰:‘泐秀才,宋和尚。’”

可知,泐季潭当是一位很有学问的僧人。

宗泐(公元1318年~公元1391年),明代僧人,字季潭,临海(今浙江临海)人,俗姓周。寓意词章,尤精隶古,虞文靖、黄文献、张潞公皆推重为方外之交。明太祖洪武初,诏举高行沙门,高居其首。卒年74。

道衍说完之后,朱棣当即派人将季潭释放。

僧人季潭出狱的时候,头发已经长到覆盖住了额头。

随后,道衍又以手加额,向朱棣谢恩。

几天之后,御驾又钦至存问。

随后,道衍就去世了。

姚继将道衍去世的消息禀告皇上之后,朱棣问他:

“你父亲死前,留什么话了没?”

姚继回答道:

“父亲希望陛下优厚抚恤臣家!”

朱棣听姚继这么一说,勃然大怒:

“你父亲生平和我言谈,哪里会提及私家?”

于是,他就把姚继驱逐了出去。

朱棣又派人到吴地,接道衍的弟弟、侄子来到京师,赐予他们宅第、金银、锦缎。这二位都是农夫,非常老实,不是官场上的材料。

朱棣又想起道衍的话来,说是:成了僧人,就与家人断绝关系了。

之后,朱棣也就不怎么照顾道衍的家人了。最终,朱棣还是命令,将道衍的弟弟、侄子送回了老家。

明仁宗(朱高炽)初年,姚继被召为太常少卿(正四品)。他告假回来,在张家湾(当属今北京)去世,时年四十二。

道衍的祖先,是宋朝时从汴梁(今河南开封)扈从宋室来到吴地的,家居相城(今苏州辖下有相城区)。

姚氏一家,世代以医为业。

道衍的父亲,名叫姚震卿。

道衍初名姚天禧。

姚天禧曾对父亲姚震卿说:

“我不喜欢当医生;我只想认真读书,将来出仕朝廷,荣显父母;如果不能读书的话,我还愿意修习佛法,享方外之乐!”

元惠宗(孛儿只斤·妥懽帖睦尔)至正(公元1341~公元1370年,共30年)朝,十四岁时,姚天禧就在家乡的妙智庵剃度,法名道衍。

道衍游学湖广期间,刻苦用心创作诗文,成就甚至超过古人。

明太祖洪武四年(公元1371年),朝廷下诏,收取高僧道衍,他以病免召。

明太祖洪武八年(公元1375年),朝廷下诏,精通儒学的高僧可以入仕,道衍参加吏部考试,考中,但是他不愿意入仕,朝廷赐予僧服,他又回到山林之中。

明太祖洪武十五年(公元1382年),孝慈高皇后马氏去世,分封在各地的亲王都奏请名僧一同返回封国为皇后修斋。于是,左善世宗泐荐举道衍等三人。朱元璋亲自选定道衍主持庆寿寺。

道衍曾在燕王朱棣府邸二十余年,礼遇非常优厚。其间,朱元璋还下诏,让道衍赴京,不久,又让他回到朱棣处。

明太宗(朱棣,明世宗时,改上庙号为成祖。)发动靖难之变,道衍就是其幕宾。

朱棣即位后,授予道衍左善世。

不久,朱棣又说:

“道衍有功于国,应当蓄发并加以官爵。”

这个时候,道衍已经七十二岁了。

朱棣还赐道衍名广孝,即传名后来的姚广孝。朱棣另赐予姚广孝冠带朝服等,并升任他为资善大夫,太子少师。同年六月,姚广孝往苏松地区赈济,朱棣还赐他玉带一条。

姚广孝虽然在朝中为官,但是,他仍清净自居。

明仁宗朝,姚广孝配享太庙。

以文臣身份入明祖(太祖、成祖)庙,姚广孝是第一人,也是唯一一人。

《明史·卷一百四十五·列传第三十三》有传。

本文框架,依照明人王鏊《王文恪公笔记》中《姚广孝》一节。

(全文结束)



评论
热度(15)
 

© 史遇春之尘境心影录 | Powered by LOFTE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