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个乡下读书人,爱读书,恋乡土……

【原创】景泰朝的天灾及天顺朝对赈济的处理一例下

作者:史遇春

(接上文)

华夏地大,发生自然灾害,是常有的事。

就景泰时期的天灾记载而言,景泰四年(公元1453年)之后的灾害次数和频率明显多于之前。

这些自然灾害,给民众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灾害。

话说,景泰时期,山东的自然灾害,尤为厉害,当地民众的生活和生存危机重重。

山东的自然灾害,在明英宗复辟后的天顺初期,情况还没好转,民众的生活仍然非常窘迫、社会的元气还没有完全恢复过来,。

当时,为了改善这一状况,大明朝廷已经发放了三万两内帑银进行赈济。

但是,由于自然灾害造成的损伤巨大而深远,三万两白银的赈济,实际并没有真正改善多少民众的生活。

为此,主管灾害赈济的官员认为朝廷的拨银远远不够。于是,他们就上书朝廷,请求继续增加赈济银两。

对于有司请求增加赈济银两一事,朱祁镇召来时在内阁参与机务的阁臣徐有贞和李贤进行了商量。

徐有贞与李贤二位,在明英宗天顺时期就职内阁的概况大体如下:

徐有贞,天顺元年(公元1457年)农历正月,以兵部尚书兼翰林学士入内阁;农历三月,封武功伯兼华盖殿大学士;农历六月,下入大狱,降广东右参政;农历七月,再次下狱,宽宥死罪,发配云南金齿卫为民。

李贤,礼部侍郎兼翰林学士,天顺元年(公元1457年)农历二月,入内阁,参与机务;农历三月,晋职吏部尚书;农历六月,下入大狱,降职福建右参政,随即,留作吏部右侍郎;农历七月,复入内阁【自此,李贤在内阁一直任职到明宪宗成化二年(公元1467年)】。

召来阁臣之后,朱祁镇问徐有贞与李贤道:

“关于赈济增银一事,可以同意吗?”

李贤回答道:

“可以啊!”

听李贤这么回答皇上,徐有贞很是生气地说道:

“不可以!”

他继续说是:

“不知道赈济银两发放弊端的人,才会认为这事可以!”

徐有贞这话,当然是针对李贤的。看来,徐有贞是一点面子都没有留给李贤的。

徐有贞之所以这个样子说话,先推测一下:

或许,他认为李贤对实际情况不了解;

猜想,最主要原因的还是,他此时是内阁首辅,在李贤面前,他算是部门的老大,所以,他可以不对下属客气、也不需要给下属留什么面子。(自古及今,这似乎是部分中国人的通性和通病,不仅仅徐有贞是这样。)

紧接着,徐有贞还向皇帝陈奏:

“臣曾经亲见过发放银两赈济灾害,实际上,小民哪里会沾到朝廷的恩惠呢?这些赈济的银子,全都被那些经手的老书办给侵吞了。”

看来,徐有贞还是很有底气的,在皇帝面前,什么话都敢说。一则,这种弊端,皇帝或许心里清楚,但是,按照官场上的通习,一般官员都会睁眼说瞎话、继续瞒哄;二则,既然知道其中的弊端,徐有贞为什么见弊不查、知弊不除,他就不怕龙颜不悦、天子震怒后责怪自己吗?

看来,朱祁镇要么是开明、要么是实力欠缺,不然,徐有贞这么讲话,他既未动怒,也没有指责徐有贞见弊不查、知弊不除。

虽然徐有贞在李贤面前是老大,虽然徐有贞说的是事实,虽然徐有贞有他的道理,但是,李贤并无任何退却,他继续坚持自己的意见,说是:

“虽然赈济银两的发放存在这样的弊端,但是,有赈济银两总比没有赈济银两要好!”

朱祁镇听李贤这么说,他裁定道:

“那就同意增加赈济银两!”

参加议定此事的,还有宦官曹吉祥。

曹吉祥,因与石亨等密谋迎请朱祁镇复辟立功,明英宗天顺初年,被提升为司礼监掌印太监,总督三大营。

在皇帝发话之后,曹吉祥紧接着说道:

“朝廷的钱财如山,不必吝惜。”

既然大家都这么说了,徐有贞也就没办法了,不得已,他只能接受了众人的意见。

于是,朝廷决定增加赈济银子四万两。

退朝之后,徐有贞很是不高兴。

为此,李贤对徐有贞说道:

“增加赈济银两一事,先生的想法不对啊!”

李贤接着说:

“朝廷都想着要调拨内帑银赈济受灾的饥民,然而我们反倒要去阻止这件事,万一饥民为了活命铤而走险,他们因生计所迫,群聚为盗贼,这责任要谁来担当?”

徐有贞大约没有再说什么。

关于这件事情,据李贤后来记述:

最初,徐有贞对此事并未置可否。在李贤说这事可以之后,徐有贞马上坚持说不行。他为什么这样呢?大约是因为,此时徐有贞为内阁首辅,他是希望把一切事权紧紧掌握在自己手中。李贤认为,古人做事,只要合情合理,他们就会同意,不必要事事都是按照自己的个人意见进行。显然,徐有贞的坚持,是出于私心,是不可取的。

当日皇帝关于赈济一事问话,首辅徐有贞还未置可否,李贤就说可以,一则李贤没有顺从自己上级意愿,看上级的颜色,也跟着不置可否,而是发表了自己的意见;二则在皇帝面前,下属李贤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,徐有贞肯定要发表自己的意见,为了显示自己的地位、为了掌握事权,徐有贞就发表了与李贤不一样的看法并坚持己见。

后来,朱祁镇也发觉徐有贞有些不对,他曾经对李贤说:

“就像那次议定为灾民增加赈济银两一事,徐有贞不同意先生的意见,他这个人就是这样的错谬啊!”

一次赈济事件,历史记载时,或许就简单地描述那么几句,但是,纵横联系、左右查证,可以看、可以读、可以解的,还是不少的。

本文参考资料:

1.《明史》卷二十八·志第四《五行一(水)·恒寒》

2.《明史》卷二十八·志第四《五行一(水)·雨雪陨霜》

3.《明史》卷二十八·志第四《五行一(水)·冰雹》

4.《明史》卷二十八·志第四《五行一(水)·蝗蝻》

5.《明史》卷二十八·志第四《五行一(水)·疾疫》

6.《明史》卷二十八·志第四《五行一(水)·水潦》

7.《明史》卷二十九·志第五《五行二(火 木)·恒雨》

8.《明史》卷三十·志第六《五行三(金 土)·恒蝪》

9.《明史》卷三十·志第六《五行三(金 土)·年饥》

11.《明史》卷一百七十一·列传第五十九《徐有贞传》

12.《明史》卷一百七十六·列传第六十四《李贤传》

13.明·李贤《天顺日录》

(全文结束)



评论
热度(8)
  1.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
 

© 史遇春之尘境心影录 | Powered by LOFTER